中學, 中學中文, 中一, 教案分享

中一中文科_楊修之死

背景資料

學校名稱:鄧鏡波學校

科目:中文

年級:中一

課題:〈楊修之死〉(記敘文閱讀理解)

課節:約9節

學生學習特點或難點:

  • 男生對語文科興趣較小
  • 學生之間存在能力差異

主要運用的「適異教學策略」:

鄧鏡波學校是一所超過六十年歷史的男校,在中文科教學時會按能力分組,並對應學生的學習需要,逐步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。

教師期望由中一級作起步點,重整初中中文科課程,是次教學設計的目標是: (1) 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將課程分為核心及延展部分,以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;(2) 配合教學策略的改變,提升不同能力學生學習中文科的興趣。

「適異教學」設計解說

由於這課題涉及地理、地域及歷史方面的知識,因此教師在學生接觸課文之前提供有關的短片(如相關歷史及人物的背景知識),協助學生裝備好學習這篇課文的前備知識,有助他們閱讀和理解文言文原文,學生在課堂上也會更投入 (請參閱《楊修之死》預習及課堂討論工作紙)

教師根據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組及進階組。〈楊修之死〉這篇課文取自《三國演義》,原文共寫了楊修生前與曹操之間的七件事,篇幅較長,部分學生在閱讀時容易忽略一些事件的細節,因此教師與學生深入探討文章中人物性格特點之前,先把原文的七件事改寫成七個白話文劇本,幫助基礎組學生理解文章內容,有利於能力稍遜的學生掌握故事重點及鞏固之後的學習(請參閱《楊修之死》劇本)

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,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前備知識調適學習內容。能力較高的進階組學生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,因此要求他們能以詳細的文字清楚表達及說明;而基礎組的學生則只需以填空格或簡單說明,再由教師引導學習如何以文字表達;另外工作紙也分為「基礎」及「進階(挑戰題)」部分,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及分拆成兩個任務來減低回答難度;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需要嘗試思考及運用自己的詞彙加以表達(請參閱各工作紙及教學流程)

為協助學生裝備好學習本篇課文的前備知識,教師在學生接觸課文之前,加入有關課文內容的多媒體視訊,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了解,幫助他們閱讀和理解文本,以及更容易 投入課堂。而且,學生可於課堂利用電子工具掃讀二維碼,了解故事梗概,增加學習的興趣。

除此之外,在第二至第四節的教學,教師本來以小組討論形式讓學生從中理解〈楊修之死〉的內容大要及各事件的起因,為了幫助能力稍遜的學生理解課文內容,因此調適教學方式改以話劇進行。

教師也善用小組學習模式,以二人或四人一組形式,讓能力較高學生支援能力稍遜學生,同時深化所學。在理解探究了〈楊修之死〉全文之後,教師請學生根據對課文中事件及兩個主要人物個性的認識,嘗試代入角色,以「楊修朋友」的身份,嘗試勸說楊修改正恃才放曠的性格(請參閱勸說楊修的一封信)。學生可自由採用寫信(書面文字)或當面勸告(錄音/錄影)的形式表達,此舉既配合中文科的說話學習,又能照顧到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。而在接近課題的尾聲,學生則會透過互評,借助同儕協助優化改進從而深化課堂學習(請參閱人物分析互評表)

瀏覽或下載教學設計:

「適異教學策略」運用 :

1. B4 適當地調適教學內容: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調整教學內容。例如:能力稍遜的學生可用話劇演繹課文故事內容

2. B5 分層學習材料:為能力較遜的學生提供白話文的劇本

3. C1 在課前引起學習興趣及裝備前備知識:於教授課題前提供課前預習工作紙作為引入,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基礎知識

4. C3 多感官教學:教師在教學過程中,加入有關課文內容的多媒體視訊,又透過掃讀二維碼,幫助學生理解課文,增加學習的興趣

5. C6 善用小組學習模式:教師根據教學需要,選擇採用二人或四人小組的教學模式來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,小組活動能促進不同能力學生之間的互動

6. C9 分層學習任務:將工作紙分為「基礎」及「進階」部分,為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詞彙提示

7. D1 多元化學習成果展示方式: 讓學生運用不同方式(書信寫作、演說等)展示學習成果

8. D2 同儕互評:教師邀請學生分享學習成果,鼓勵同學進行互評及討論,能有效地加強學生的判斷力及反思能力。

鳴謝:鄧鏡波學校